鲁迅不是最早探索国民性问题的人。在他以前,以梁启超、严复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,以孙中山、陈天华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,都曾探讨过国民性问题。但鲁迅是第一个系统地探索和批判国民性的人。清朝末期,是民族危机深重的时代。帝国主义用鸦片敲开中国的大门之后,其他列强纷至沓来,清朝政府腐败无能,卑躬屈膝,在多次对外战争中遭到惨败,老大的封建古国岌岌可危。 他深知,这次出行不仅是为了放松身心,更是为了深入民间,了解百姓的真实生活,为治理国家探寻依据、找准方向。 在很多影视剧里面,我们发现只要遇上灾荒,地方官府便会开设粥棚,给老百姓施粥,缓解流民引发社会动荡。 但是,古代的灾民喝粥真能喝饱吗? 要知道,现在出现灾荒,不仅有粥、干饭,还有各种可口荤素炒菜、面食等,比如两菜一汤,三菜一汤啥的,让百姓吃的饱。 那么,为何古代官府却对于熬粥情有独钟呢?难道是因为熬粥成本低,可以贪下朝廷下发的赈灾粮和赈灾款吗? 其实,在生产力技术不发达的古代,熬粥应对灾荒,主要有三点原因。 第一点,粥饭制作非常简单在古代,全国各地也是有着数量规模庞大的粮库,而里面还是有不少五谷杂粮。 如果将五谷杂粮做成面条或是面饼,制作既麻烦也耽误时间,老百姓肚子及时填不饱,闹事可咋办。 所以说,当地的官府,便选择熬粥,再混入其他杂粮、蔬菜啥的,通通往里面倒,简单易操作,省时又省力,老百姓的肚子及时得到粮食供应,也就不会闹事,引发社会动荡了。 第二点,喝粥利于人体消化古代灾荒时,流民遍地,百姓长期忍受饥饿,对于食物的欲望达到了极致。 在这个时候,如果贸然给他们吃干饭或者面食之类,他们定然会争抢吃食,很容易造成灾民噎死的风险。 反观喝粥,因为是稀状物,就算是灾民想抢吃,也不会被噎死,而且有利于人体消化,对于受灾的百姓是最需要的。 第三点,古代灾荒面积大,持续时间长在古代,灾荒往往不是一乡一县一州的小问题,而是连绵数个省份的大难题。 比如水灾、旱灾、蝗灾之类,甚至会波及古代王朝的半壁江山。 同时,古代的应灾手段,也没有现代化科学技术做支撑,持续的时间很长,甚短则两三月,长则一年半载,还要等到来年粮食成熟有收成,才能有饭吃。 如果直接给老百姓供给干饭,很多老百姓根本坚持不到吃干饭的那一天。 所以,古代灾民想吃干饭是很困难的,不过粥也并非是白粥,里面混着其他食物蒸煮,填补的能量和吃干饭差不多。 况且,古代王朝对于官府施粥有着严格的规定,倘若官府粥棚里的粥很稀,插筷可以浮起,那这地方官的官命和寿命也就到头了。 因为“筷子浮起,人头落地”! 当时,受灾的老百姓,能喝上一口热粥就已经很幸运了,粥升糖也是巨快,最容易满足饥饿的灾民。 对于饥饿的灾民来说,他们根本不敢奢求大鱼大肉,只是想先把命保住,而粥便是最直接的方式。 就如同现今灾荒,第一时间进入灾区的,基本上都是泡面、饼干、火腿肠、矿泉水这种特殊应急口粮。 尤其是泡面,和古代的粥是相对应的。泡面可以干嚼,也可以冲泡,而且耐储存,热量高,也有盐分,盒装泡面更是便于运输,简直是赈灾黄金口粮。 还有一点,回到文章前的问题:就是古代官府施粥,也并不是为了让灾民吃饱安全炒股配资门户,而是尽可能避免让灾民不饿死。 施粥干饭灾荒灾民官府发布于:四川省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 |